早胜镇的历史所有奇闻轶事

名上名   作者:admin
2063 浏览
 
 
 
吕圭壁固守早胜城
 
 
 
 

 

吕圭壁,字厚重,安定里人。吕经的五世孙,庠生。清康熙六年(1667 年),陕西人王辅臣首倡叛乱,掠货屠城,一时盗贼蜂起,祸及陕甘。 毗邻陕境的庆阳一带,从风者靡,深陷祸乱之中。宁州人民四处逃窜, 十室九空。伪总兵魏永锡率众贼入据宁州,大肆屠掠,盘据一载。城中房屋器具焚毁殆尽。生员吕圭壁率众守早胜。为确保早胜城安全无恙, 保全城内民众的生命无忧,和守城人员滴血盟誓,誓愿以死殉城。他积 极组织人员准备擂石滚木,大刀长矛、棍棒扁担,关闭城门,昼夜巡逻。 贼围攻多日,终因圭壁筹划有方,指挥得当,使贼计不得逞,逃窜而去。 孤城得以保全,逃入城内的四乡民众得以全活。扬威将军得知情况后, 授予吕圭壁守备之职,以表彰他的忠诚和英勇。

 
 
 
雷正绾早胜筑粮台
 
 
 
 

清同治元年,居住在陕西羌白、王阁的回民,因民族风俗的不同, 与当地汉民发生争执,因处理不当,发生冲突,激起民变。爆发了祸及 西北,长达九年之久的回民暴乱。

 

陕回暴乱发生后,朝廷震动,立即指派秦川经将军多隆阿前往征剿, 宁州各地也加强了戒备,多隆阿率大军亲赴羌白王阁进行围剿,一举荡平了乱回的居所。大股暴乱的回民一路北上盘踞陕西北极原,与居住当 地的回民会合。北极原当地由汉民组成的民团全部被乱回所杀,乱回声 势大增,直接威胁到甘肃陇东。清政府又委派河州镇总兵曹克忠前往征 剿,曹克忠乘多隆阿破陕回之威长途直赴北极原,士兵奋勇杀敌,乱回 实力不支,一路向西北逃窜。宁州廪生王桂林率团丁在宫河周家细岭设 防,时值大雾,乱回从后包剿,全团覆没,王桂林阵亡。宫河、山河等 镇俱遭焚杀。乱回携眷狂奔,经新庄、太昌、西峰、孟坝、直至平凉、 固原,早胜塬及宁州北地皆遭乱回屠戳。早胜史家城堡、良平店头堡皆 被乱回攻陷。民族仇杀,战火连连,民不聊生。

 

清政府委派钦差大臣督办军务,陕甘总督恪靖伯左宗棠入甘平叛, 提督周显承,谭玉龙、沈大兴、雷正绾随军征剿。随着提督谭玉龙在早胜塬之平子镇与乱回作战败北,提督周显承血战和盛邱家寨,回师泾川 途经三不同被害,沿途无人堵截,东道随通,盘据固原、平凉的乱回乘 机东进大兵压境,在陇东势力大增。十八大营盘踞于陇东,他们屠城拔寨, 杀人越货。烈士贞女各堡皆有。

 
 
 
贮粮台
 
 
 
 

董志塬被乱回占据后,雷正绾统帅马步四十余营,移屯于太昌镇距 回营五里许的李家店,与乱回十八大营形成对垒。为解决战时急需,同 治五年雷正绾设粮台于早胜二里半堡,就地征调粮食,以解决平叛所需。

 

二里半因距早胜街区二里半之遥而得名。早胜是陇东商贸重镇,地 处唐古道和泥阳古道之交汇处,交通便利,商铺林立,市场繁荣。加之 早胜塬土地肥沃,是天然的粮仓,因此,早胜便成为战时军需物资的理 想征集调运之地。二里半堡三面临沟,堡内多富户,易守难攻。粮台设立后,雷正绾委派满州正蓝旗人县丞慧龄经理,负责粮台粮食的采购、 征调、募捐、外运等工作。粮食征调主要采用货币购买和向民间捐献为 主要手段进行。对捐献粮食的户按捐献多少予以职衔奖励。深受战乱之苦的早胜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希望乱回早日得以平叛。于是踊跃捐献,一时掀起了捐献抗战粮的热潮,不论穷家富户,皆尽全力。一 时人担、驴驮、车推,络绎不绝,粮食被源源不断地运往二里半堡。又 组成运输队经由马连河被送往董志塬,运往泾川、运至宁州北乡,保证 了军队的粮食供应,支援了政府军抵抗乱回的战争。稳定的粮食供应, 为陇东抗回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里半堡是政府军军需物资基地,堡内多富户人家,也成为了乱回 志在必夺的场所。同治六年三月,乱回突然奔袭二里半堡,慧龄组织人员奋力抗击,终因寡不抵众,堡被攻陷,慧龄身受二十多处创伤,被俘。 乱回劝降,慧龄不屈,被乱回杀害。同年八月,雷正绾移师早胜,二里 半粮台失而复得。同治七年三月十八日,乱回攻陷宁州城。因对当地人 民的奋力抵抗怀恨在心,州城陷落之日,大肆屠戳,官衙市屋焚毁净尽, 唯余大寺钟楼四柱独存。乱回见屠城官兵不敢抵抗,气炎日盛,姿意凌辱。 随攻二里半堡,提督沈大兴愤极,亲率大军前往抵抗,奋力杀敌,终因雷正绾援军未至,身陷重围,全军覆没。时庆阳府知府葆镛及眷属皆在 二里半堡内,躲避战争。乱回拼力急攻,二里半堡失守,葆镛及眷属被掳。 雷正绾奋然出队,单骑闯入敌阵,下马破口大骂并与之拼命。因雷正绾 对乱回采用剿抚并用的政策,回营曾称雷正绾为恩师,故雷正绾屡入重 围皆得保全。雷正绾闯入敌阵,大骂撞命,乱回急忙扶其上马送出二里 半堡。后葆镛及眷属被释放,惟囊资一空。

 

随着乱回在陇东的败绩,二里半粮台做为军事物资粮食的集散场所, 被保留了下来,中华民国将粮台移至早胜街区(原供销社所在地),粮 台被称为粮站,权姓人家成为了早胜解放前的最后一任站长。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粮站始称粮库,仍承担着战略物资粮食的收购与供给的重 任。粮库的所在地也迁到了现址。

 
 
 
街子渠的神秘面纱
 
 
 
 

街子渠在早胜街区西北,长约十华里,南北走向,略承东南西北势。 故为早胜大户人家刘奕煜家的祖莹所在地,现为银西公路,铜眉公路汇 合后的公共部分,公路贯通整个街子渠,窜境而过。

 

街子渠的西侧是遇村西周文化遗址,西向二里许是正在挖掘整理的 西头石家古墓群,为春秋战国古墓群落。街子渠的东侧清华村部的东部 发现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存,瓦档、夯筑土层的发现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 高度关注。每当夜深人静,侧耳细听,街子渠地区地下就会发出汩汩的流水之声。

 

在街子渠的南端沟底临近谭腊村一侧有一股清澈见底的泉水喷涌而出。是旧时早胜街区及附近的人们理想的饮用水源,也成为了驼队、马帮,雷正绾们、黄得贵们、陈珪 璋们、黄永胜、肖华们的天然饮马场。每逢晨曦微露,人们赶着骡马、驴、耕牛,驮着稍桶,挑着水担, 从崎岖的山路来到沟底,在水泉旁让牲灵们饮足香甜的泉水,灌满水桶,驮上马背,挑上肩头,赶着牲 口回到住所,开始一天的忙碌。久日久之,人们习惯地称该水泉为“饮马泉”。

 

这里为什么称为街子渠,何时开始称为街子渠,史无确考。说这里是风水宝地倒确有其事,大户人 家刘姓的祖莹确实让刘家一时声名显赫。刘奕煜官至翰林院编修,成为道光皇帝旻宁的老师,刘奕煜的 父亲刘声为嘉庆辛酉科贡生。刘奕煜的儿子刘绍南、刘南金分别任长芦盐知厅、补盐运司知事。刘奕煜的孙子刘松令由禀生保任合水县训导。

 

 一九五八年是大跃进的年代,是赶英超美的年代。大炼钢铁,探矿、找水成为全国轰轰烈烈的政治 运动。早胜人民公社将找水的战场摆在了街子渠,集中全公社之力进行找水大会战。整个街子渠人嘶马 喊战旗猎猎。会战战场沿街子渠一字摆开,每个大队一段,定时包干。那时没有机械,打井全凭短柄䦆头, 短柄铁锨,手摇轳轳、掉包进行。打井过程中人们发现此地地下土壤结构并不统一,有些地方土质松软, 一天可有六七尺进尺,有些地方土质坚硬,且有夯筑层,四个小伙子一天下来只能挖掘二三尺,有些地 方似是故井,井下挖出了瓦砾,好像是后来填埋的。而且土质的松软,坚硬很有规律,均按街子渠方向 沿渠两侧一字形排布。在街子渠的南北两端外侧发现了很对称的四座非常坚硬且有夯筑层的土燧遗址, 似城门又似峰燧。大会战犹如一阵风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尽管有些地方确实打出了水。事后人们发现, 这里好像一个街市遗址。“街子渠”、“ 街市渠”,街子渠有了新的解释。

 

据史料记载,“汉代宁州设大要、弋居、襄乐、彭阳等县,并明确记载“大要县在州东南 15 公里”,“公 元 25 年,汉光武帝刘秀遣大司徒邓禹引军西进,略取北地,在大要县休兵养士”,若史料记载确实,根 据街子渠的方位,根据其与州城所在地的距离,确与史料记载相吻合,街子渠当为当年大要县县址所在地, 其街市布局,规制已然若揭。人们就地取土修筑城垒,建造城墩,修建屋舍,车碾、马踏、人踩、水涮、 雨淋,加之水土流失,渠也就形成了。按其与遇村西周文化遗址,西头春秋战国古墓群遗址,清华村文 化遗存的地理位置分析,周代在这里设置货物交易的街市,也未有可知。时代久远,人们口口相传,“街市渠”也就成了“街子渠”。

 

历史已经尘封,街子渠的真容已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扑朔迷离。相信 街子渠神秘的面纱定将随着西头石家古墓群的挖掘研判,随着街子渠东侧清华村文化遗存的研究发掘, 随着史料遗存的进一步梳理被揭开,而大白于天下。

 

铜眉公路、银西公路的路基在加高,路面在拓宽,公路两边的高地随着平田整地,随着两边人户的 进驻在降低,街子渠已不成渠,只有依稀可辩的稍显凹陷的胡同的痕迹在向人们诉说着她的前世与曾经 的辉煌。

 
 
 
赵匡胤早胜访贤
 
 
 
 

陈桥兵变,皇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为保千秋基业永固,大肆网络天下有识之士。当他得知宁州地 区的早胜塬有一个姓苗名训的奇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通古博今,能预知未来时,大喜。随亲往早胜访贤。

 
 
 
金铃桥
 
 
 
 

一日,他带领随从来到早胜院子。当他骑着马从一个长十米许,宽不过六、七米并不起眼的土桥上经过时,坐下御马突然前蹄腾空,仰天 长啸,挂在马脖子上的金铃抖落,滚到桥下南面的沟里,站在桥上,清 清楚楚地看见金铃就在沟底,可是派人下去找怎么也找不着。因为金铃 是从皇上的御马脖子上掉落的,是皇上的御用之物,便有灵气。从此人们便将这座没有一砖一瓦也无雕栏玉砌,更无金光闪闪的金铃的不起眼 的小土桥称为了“金铃桥”。

 

太祖一行来到刘畔地界,看到田里有夫妻俩正在劳动,就向他们问路并打探苗训苗先生的处所。可是这两口子不知因为什么正在吵架,他 们谁也不让谁,正吵得热火朝天,对太祖的问话不管不顾不睬。气得太 祖掉头就走,临了顺便说了一句“真是一对石人”。谁知话一出口,那 对夫妻真的立马变成了两个石人戳在那里。不为别的,就因为“天子口 里无戏言”。而在刘畔村,确实有那么两个石人立在田头,他们相向而立, 怒目圆睁,仿佛仍在吵架。

 

太祖一行一路奔波苦苦寻觅无果,一日他们来到距早胜只有二、三里许的遇村时,却在这里和苗先生不期而遇,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从此,他们君臣相遇的地方便 叫“遇村”了。 太祖遇见了苗先生,彻夜相谈。苗先生纵论天下大势,分析利害得失,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治国方略,二人交谈甚是投机。太祖对苗先生的远见卓识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心中非常高兴。君臣相约而行, 来到和早胜只有十里之遥的中村封候村时,太祖将苗训先生封为候爷。这里便从此称作“封候”村了。

 

苗训果然不负太祖所望,成为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得力谋士。帮助太祖成就了一番帝业,使大宋江山得以昌盛绵延。

 
 
 
光武帝早胜遇险
 
 
 
 

西汉末年,王莽新政激化了社会矛盾,暴发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绿林”“赤眉”起义。“绿林军” 占领了河南昆阳,王莽派 42 万大军将河南昆阳,团团围住,形势十分危机。时为“绿林”起义军将领的 刘秀率十三轻骑乘夜冲出重围,王莽派员一路追杀。

 

一日 ,刘秀来到了地处宁州早胜地的樊村,已是人困马乏,疲惫不堪。为减小目标,刘秀一行弃骑步奔, 眼看追兵将至,马上就有被抓的危险,刘秀急中生智,命令随从爬在了一块耕地的犁沟里,为防止发出声响, 被追兵发现,他命随从顺手拉来了枝叶茂盛的芦子草(野芦苇)含在口中。也是天不该绝,追兵从他们 身上一跃而过,他们逃过了一劫。追兵是骑兵,所乘坐骑有骡、有马、有毛驴,不知是马、驴们没有发 现他们,还是有意不去踩踏,对刘秀和他的随从们毫发无损。只有一条高大威猛的骡子,已跨过地犁沟, 后蹄却狠狠地踩在了刘秀身上,刘秀被踩得鲜血直流,只是双牙紧咬芦子草叶,才没有发出声音。刘秀 望着远去的骡子骂了一声“你个断子绝孙的孽障。”

 

逃过此劫的刘秀号召 其他起义军在昆阳对王莽 形成反包围,大败王莽军。 这就是“绿林”军转危为安, 转败为胜的昆阳之役。从 此,起义军攻洛阳下长安, 一路势如破竹,王莽被杀, 新朝统治被推翻,刘秀也羽 翼已满,他逐个吞并起义 军,在鄗称帝,定都洛阳, 建立东汉,是为光武帝。

 

至今早胜樊村所生的 芦子草的叶子上,一道被牙齿咬过的印痕仍清晰可见。 由马、驴交配所生的骡子失去了生育能力,确实断子绝孙了。